笔趣阁 > 综合其他 > 策行三国 >
        天子惊骇莫名,与看到杨修的奏疏还要震惊。他瞪着荀彧,张了几次嘴,却一个字也没说出来,心脏却跳得激烈,几乎随时可能从腔子里蹦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令……令君,你……”天子咽了口唾沫,艰难地说道:“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?这么多年的辛苦……怎么就……就错了?我们……我们现在不是有进步吗,如果不是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荀彧低下了头。“陛下,是臣愚昧,买椟还珠,画虎不成反类犬,连累陛下。”他起身,扶着天子回到御座上,将天子轻轻按着坐下。天子有些慌了,紧紧的拽着荀彧的手臂,眼神惶恐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,吴王最大的优势是什么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……什么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南阳铁官,还是印书坊?是讲武堂,还是木学堂?是屯田,还是练兵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……”天子用力的眨眨眼睛,勉强让自己恢复了一些。“是……”他转着眼珠,仔细想着荀彧的问题,却找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。在他看来,这些都是孙策的优势,要说哪个最强,却不太好分辨。南阳铁官生产最好的军械,可是只有军械,没有精锐将士也不行,所以讲武堂看起来更重要。光有人,没粮食也不行,屯田也很重要。这些因素都很重要,哪一项最重要?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,是人。”荀彧一字一句地说道:“是读书识字的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读书人?朕也很重视读书人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天资聪慧,英武过人,不亚于吴王,但陛下为臣所累,未曾知晓吴王用人之道。吴王有诸多创见,但他最大的创见是用人。他用人不是授予官爵,付以治民之任,而是让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天子似懂非懂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,南阳铁官的祭酒是谁?黄承彦。楼船的改造者是谁?黄月英。改进织机的人是谁?以秦敷为首的几个女子。这些人虽然识文断字,却不是通晓经学的儒者,也没有为一郡之守,一县之令,而是精通百工之技的人。这些人不是工匠,但他们比工匠聪明,能做到工匠做不到的事,所以黄承彦能打造出最好的军械,几年内的进步超过工匠的的百年。黄月英能改造楼船,让楼船行于大海之上。秦敷等人能够改造织机,将效率提高数倍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